在這個現代社會中,藝術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油畫、雕塑還是攝影,藝術作品都能夠觸動人們的心靈,帶來無限的感動和靈感。而對於那些熱愛藝術的人來說,探索藝術世界的奧秘更是一種享受。
走進一家美術館,彷彿走進了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世界。在這裡,各種風格和流派的作品交相輝映,讓人目不暇給。從古代的上古藝術到現代的當代藝術,每一件作品都蘊含著藝術家的心靈和智慧。
有人說,上古藝術是藝術的最高形式,它是人類智慧和美學的結晶。通過欣賞上古藝術作品,人們可以感受到古代文明的偉大和智慧。這些古老的作品不僅是藝術的瑰寶,更是人類文化的寶藏,值得我們珍惜和傳承。
而當代藝術則是對上古藝術的延續和創新。藝術家們通過自己的創作,展現出對當代社會和生活的理解和表達。他們用自己的作品來批判社會的不公和不義,用藝術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這個多元且繁榮的藝術世界中,每一件作品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無論是上古藝術還是當代藝術,都是我們文明的瑰寶,值得我們珍愛和傳承。讓我們一起探索藝術世界的奧秘,感受藝術帶來的美好和感動。
原發性顫抖症為最常見的動作障礙疾病,占成人的四%,盛行於高齡族群(占二○%),為找出引起顫抖的機制,並協助國人相關疾病診斷與治療,在國科會腦科技專案計畫及吳大猷先生紀念獎計畫的支持下,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科暨研究所潘明楷副教授研究團隊發現顫抖症的核心機轉,直指「顫抖」的本質,透過週期電刺激術干擾顫抖的頻率,可緩解病患顫抖症狀。此一系列成果,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該研究團隊在顫抖症的致病機轉領域長期深耕,關於神經迴路的動態變化及頻率調控研究上,已達世界頂尖的地位,以光電科技為主的動態神經記錄更是其中的強項。本研究成果首次將「精確、定量的神經計算機制」引入生物學領域,將顫抖頻率等生命現象轉化成可以定量的數字,成功解釋疾病形成的核心機轉,並展現精準調節生物行為的潛力。
原發性顫抖症是常見的動作障礙疾病,在高齡族群盛行率為帕金森氏症的五倍,產生的動作性顫抖大幅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例如嚴重手部抖動影響飲食習慣等。由於基因和環境的複雜交互作用下,原發性顫抖症患者的致病成因不同,因此超過五○%的病患,對現行的藥物治療反應不佳,而新興的「深腦刺激術」、「磁振導引超音波燒灼術」等技術,療程後期的效果逐漸遞減。因此,在精準醫學發達的今日,這種多成因樣態的疾病仍難以克服。
以下文章來自: https://tw.news.yahoo.com/%E7%A5%9E%E7%B6%93%E9%86%AB%E5%AD%B8%E6%96%B0%E7%AA%81%E7%A0%B4-%E7%99%BC%
留言列表